在港上市的醫藥股可以分為(1)原材藥和中間體製造商、(2)醫療器械製造商、(3)中成藥制藥商、(4)西藥制藥商和(5)國外藥物代理商五種。而中西成藥制藥商中又可以細分為重科研的高毛利藥企和主要當後隨者的低毛利藥企。
(1)原材藥和中間體製造商
製藥企業中有些主要生產原材藥和中間體,即完成藥的“原材料”,例如維他命C、青黴素和7-ACA。當中的表表者是聯邦製藥(3933)和中國製藥(1093)。他們就像服飾業中的紡織廠,科技界的富士康,生產的產品是沒有牌子、沒有分別的商品(commodity),他們議價能力很低,也很容易因為競爭對手加入而影響毛利,主要成功的秘訣就是成本控制和大量生產。雖然聯邦製藥和中國製藥近年已經開始加入自家的藥品,但由於藥種不是獨特,加上沒有完善銷售網絡,短期內對盈利影響不大。
(2)醫療器械製造商
醫療器械生產商顧名思義就是生產醫療相關的器械和工具,例如山東威高(1066)就主要生產輸液器、注射器、輸血器、血袋,骨科產品、血液淨化耗材,和其他如醫療設備及醫用PVC粒料等。其他醫療器械生產商包括專門生產骨科產品的創生控股(325)、心臟手術用冠狀動脈支架的微創醫療(853)和產出測試用蛋白晶片業務的銘源醫療(233)。
中國生產的醫療器械在質量上已經漸漸追上外國的技術,甚至有部份產品已經遠銷歐美,成為目前唯一可以打入外國市場的中國醫療公司。由於國內的成本優勢大,歐美市場成為這個版塊未來的一個潛在增長點。這是一個會持續增長的板塊,而且國家調控藥價基本上不會影響到醫療器械,所以會少了這方面的憂慮。但醫療器械本身沒有專利保護,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其實我們也慢慢見到個別醫療器械生產商的盈利增長放緩,毛利率漸漸受壓。除非公司有能力不斷創新,毛利受壓是一個無可避免的結果。
(3)中成藥制藥商
中醫藥是中國醫療保健市場的一個特色。傳統中醫理論有幾千年歷史,中醫藥方在中國百姓心中根深蒂固。正如王老吉可以打敗可口可樂成為最暢銷的飲品,傳統中醫藥在中國的認受程度很高。國家對中醫行業也做出很多扶持,在已經頒佈的基本藥物目錄中,有超過30%的品種是中藥。中藥市場在05-09年的複合增長率是18%,低於整體醫藥市場的22.8%。
香港醫藥股中涉及中藥的有廣州藥業(847)和神威藥業(2877)。廣州藥業的產品多是傳統中藥,其中40多個產品被列入《中藥保護品種名單》,擁有多個耳熟能詳的品牌,例如王老吉、潘高夀、陳李濟等。公司的消渴丸佔據了中國治療糖尿病中藥50%的市場,并占整個糖尿病藥市場的10%,中藥在中國的地位可見一斑。
神威藥業則是現代中藥的表表者。公司採取現代生產技術,把中藥中的原材料提出特定療效成份,製成口服液、膠囊、顆粒、注射液等。公司是中國最大的中藥注射液、中藥軟膠囊和中藥顆粒生產商。由於國內近年發生多宗注射中藥后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事故,更有人因此致命,中藥注射液的行業進行了快速的整頓,很多中小企業被淘汰,造就了神威在行內的市占率越來越高。
魯迅在《呐喊》的自序中曾經說:“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雖然經過了差不多一個世紀,但中醫的理論還是沒有得到成熟、可靠的科學印證。因此,中藥在中國的醫藥市場發展速度還是落後于西藥,而且中藥注射液發生的安全事故率也遠遠高出西藥。除非中藥在科研上有快速的進展,不然中藥市場的發展在未來還是會落後西藥。不過,由於競爭者較少,中藥藥廠的盈利增長未必落後西藥藥廠,神威藥業的收入在06年到09年增加了一倍就是一個最好例證。
(4)西藥制藥商
香港大部份上市的藥企都屬這種,但從商業模式來看可以細分成兩種 — 重視研究、領先市場的高毛利藥企和注重成本控制,和以量取勝的低毛利藥企。 高毛利藥企如新上市的四環醫藥(460),09年經營溢利率(減去所有生產、銷售、行政的成本后)達52.6%。而低毛利藥企如利君國際(2005)09年的經營溢利率就只有15%。可見兩者分別之大。
出現這種差距的原因是國家爲了鼓勵藥企創新,允許首次進入市場的藥品(包括仿製藥)有一個比較大的定價自由度,並有可能得到國家藥監局的行政保護期或專利。在保護期內,其他製造商不得生產或進口同樣產品。受惠於有關措施,中國首次進入市場的仿製藥銷量持續增長,但其價格保持相對穩定或併未明顯下降。正如前文《中國的醫藥行業》所說,由於中國在醫藥科研的程度遠遠落後於歐美國家,所以中國的藥企主要以生產仿製藥為主,而擁有領先研究技術的藥廠,往往可以快人一步,把專利到期的藥種首先引進國內,并享有種種政策上的優惠。
發改委很快就要推出新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規則,預計藥價會在本次改革中大大調低,但由於創新藥品享有較高的定價自由度,而且允許一定的溢價,所以創新藥企受到的影響相對對較低。相反,沒有專利保護,以量取勝的藥企,毛利除了可能受到政策的不利影響,還會因競爭對手的加入而降低。
(5)國外藥物代理商
由於在國內銷售藥品需要建立龐大的銷售網絡,很多中小型,甚至大型的外國藥企都會借助代理商打入中國的市場。例如專門銷售風濕藥的朗生醫藥(503)。由於引進的藥品一般受專利保護,而且代理商一般會引進一些獨特的、在國外十分成功的藥種,所以代理藥一般的競爭都比較少。除此以外,外國進口的藥一般會按進口價格定價,所以預計藥價在本次調控中也不會受到太多影響。
代理商面對最大的風險就是生產商收回代理權。一般代理商取得的代理權年期都只有一到兩年,并不停續期,所以公司的盈利有機會因代理權被收回而受到嚴重影響。可幸的是,要跟中國幾千家醫院和不同的地方官員打交道不是一件容易的是,而且很多中小藥廠要在中國建立銷售網絡也不符合成本效益,所以目前為止很少看到代理權被收回的情況。但始終由於公司沒有研發能力,本身的競爭優勢也就比較少。未來的盈利增長就要視乎公司的分銷能力和能否取得更多的代理權,風險較高而且難以捉摸。
http://hkanalyst.wordpress.com/2010/10/17/summary-china-phar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